多措并舉破解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(金台視線·把社區工作做到家⑤)
国产精品无码麻豆放荡Av软件☮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,并非将服务事项简单搬到线上,还要实现理念升级、流程再造、治理优化cyrwSB-JOADFAJF12310ADF-多措并舉破解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(金台視線·把社區工作做到家⑤)
制圖:張丹峰 |
近年來,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。不少讀者來信來電反映,小區“停車難”不僅讓有車居民煩惱不堪,而且由此引發的亂停車、堵塞消防通道、私裝地鎖等問題也影響了社區的安全與和諧。
為解決這一問題,有些地方采取道路臨時停車、周邊商家錯時共享等方式,緩解了部分壓力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,解決好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問題,需要協調好居民、物業、街道、社區等各方利益,多措并舉才能形成合力。
需求增長遠超供給增加的速度,老舊小區停車越來越難
北京的孫先生前不久搬了家,沒想到找個停車位卻成了麻煩事。“小區固定車位很少,物業說前邊還有40多位居民在排隊候補。”孫先生說,無奈之下,他找了一個距小區兩公裡遠的停車位,“我得騎電動自行車到那兒開車,用完車了再騎電動自行車回來”。
河南省鄭州市讀者王女士對此深有同感:“車位簡直成了我的心病,每天開車出門都非常焦慮,生怕回家找不到停車位。為了停車,我都不敢晚回家。”
為了停車,大家“各顯神通”:有的用廢棄床墊、舊自行車等雜物占車位,有的把車停在綠化帶、人行道、應急車道上,還有的讓家裡人提前出來占車位……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,影響了鄰裡和諧,造成了安全隐患。
沒車的居民也深受其擾。吉林省吉林市讀者冷先生說,他所在的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,有一個寬敞的地下車庫,地上就沒有規劃停車位,“可是這幾年,随着汽車數量不斷增加,地下車庫都停滿了,于是很多人把車停在地上,小區道路、公共綠地,甚至連消防通道上都停了車。居民日常走路感覺很不安全,老人孩子也沒有了活動空間”。
小區“停車難”是經濟快速增長中“成長的煩惱”。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說,車位緊張是因為需求的增長速度遠超供給的增長速度。來自公安部的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21年6月,全國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微型載客汽車達2.33億輛,有74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,其中18個城市超過300萬輛。
“與此形成對比的,卻是長期以來分配給停車的土地資源不足。比如北方某城市,1994年開始要求住宅小區配建車位,比例為每戶0.1個車位。這一标準一直持續了20多年,直到2015年才調整為平均每戶1個車位。”郭繼孚說,停車位不足成為不少小區無法解決的問題,一方面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,另一方面小區卻沒有更多空間建設停車位,長期的供需失衡導緻“停車難”問題愈演愈烈。
道路臨時停放、錯時共享、智能管理,緩解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
近年來,各地針對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采取了不少措施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今年5月發布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指出,支持城市通過内部挖潛增效、片區綜合治理和停車資源共享等方式,提出居民停車綜合解決方案。
增加道路臨時停放是較普遍的做法。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2020年7月開始試行“海綿停車位”,選取靠近居民社區的部分行車道,白天不允許停放車輛,21時至次日7時可免費規範停放,此舉增加了2000多個停車位。河北省石家莊市也在道路通行壓力小、停車位需求量大的地段,推出白天收費、夜間免費的措施,受到周圍居民的普遍歡迎。
公共建築錯時共享車位也是比較成熟的做法。廣東省深圳市讀者陳先生說,他居住的社區,經業主委員會出面協調,可用較優惠價格到附近商業大廈的地下停車場夜間停車,“雖然價格不低,但總比每天轉幾圈都找不到車位強”。
“有些城市調查後發現,一般夜間公共建築停車位超過60%是閑置的,而其中有将近八成的公共建築分布在居民小區500米的範圍内。通過開放夜間公共建築停車位,實現錯時共享,是可行的。”郭繼孚說。
上海市楊浦區控江路街道60%都是老舊小區,“停車難”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居民。前不久,街道布設了一批微卡口傳感器、監控探頭等硬件設備,打通了轄區内25個小區、13個場庫、8條路側、3個園區的停車數據傳輸。轄區居民隻要打開“城市智慧道路停車”小程序,馬上就能知道小區裡面還有沒有車位,周邊哪裡還有空閑的路邊停車區或者商業停車場停車。此外,還可以通過輸入目的地、相隔距離、剩餘車位數、收費标準等關鍵字搜索停車位信息,一目了然。
控江路街道城運中心負責人李伊華表示,他們争取在今年底實現98%的數據覆蓋率,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停車治理方案與管理模式,解決好老舊小區“停車難”問題。
充分利用小區空間,引入規範管理,提升環境、改善秩序、增加安全保障
“海綿停車位”、錯峰停車、路邊停車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老舊小區的停車壓力,但對于周邊沒有合适公共建築,或者道路停車不适用的小區而言,小區内挖潛仍是關鍵。
在公共空間上下功夫,利用邊角用地修建立體停車庫曾被視為一個解決辦法,但有些地方因為管理不善,導緻立體停車庫建好後卻被廢置。西北某市一小區,私家車有300多輛,規劃停車位卻隻有90個。2015年,小區建設了兩座共64個車位的立體停車庫,一定程度上緩解了“停車難”問題。但2016年發生的一起汽車掉落事故,卻讓居民提心吊膽。
小區居民馬女士說:“那次事故後,我就把買的車位退掉了,之後停車一直沒有固定位置,确實麻煩。”據小區物業經理介紹,事故發生後,開發商對車庫進行了一次全面檢修,物業更換了專業維修保障團隊,還專門聘請了一位持特種設備操作證的車庫管理員,但仍然沒有打消居民的疑慮。目前車位中已出售出租的大概30多個,還有一半左右被閑置。
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停車設備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敏表示,經過多年發展,國内機械停車設備制造在技術上并沒有問題,但機械式停車設備如同電梯一樣,屬于特種設備,需要定期維護。“目前機械停車設備有六成用于居民住宅,大部分都是新建小區,老舊小區非常少。這是因為各方意見很難達成一緻,比如設備錢誰出、後續如何收費、建在哪裡等等。如此一來,立體車庫就很難落地。”張敏說。
最近,北方某市一個老舊小區的物業有意對以前免費的地面停車開始收費,費用用于小區公共區域改善,沒想到卻遭到不少居民反對,推行不下去。小區居民李女士認為,小區内有多輛數年不動的“僵屍車”,占據了公共資源,“物業應當先把‘僵屍車’清除,并且提高對外來車的收費标準,然後再向小區業主談收費”。
老舊小區解決“停車難”問題,從小區内部挖潛非常重要,不管是利用邊角空間建設停車樓,還是運用價格杠杆調整停車收費,都需要大多數業主同意,需要業委會或物業公司發揮作用。郭繼孚說:“小區停車首先應當引入規範管理,規範管理不僅僅是免費到收費的變化,更意味着環境的提升、秩序的改善以及安全保障的增加。”
上海市春申複地城一期的車位改革值得借鑒。據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王瑛介紹,2016年業委會牽頭成立了車位管理改革小組,由地面停車業主、地下停車業主、沒有車位的業主和沒有車的業主四方代表組成,最後依據“尊重曆史、公平現在、優化未來”的原則,制定了停車管理辦法和細則。小區内固定車位收費從每月150元上漲到地下停車450元、地上停車300元。
“讓所有業主接受改革方案,的确花了些時間。”王瑛說,業委會盡可能化解矛盾的同時,全力支持物業對亂停亂放車輛進行管理。“我們發現每晚約有10%的固定車位是空着的,便想着他們不回家時,車位能不能免費共享,臨時停車。但這一舉措最初效果并不好,我們讨論後認為,這主要是因為鄰居間不熟,即使車位空着也不願意借給陌生人。”
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從2017年開始,業委會組織了大量社區聯誼活動。漸漸地,鄰居從陌生人變成了好朋友,此時再推行共享車位自然順利,小區不但停車不再難,而且越來越和諧。王瑛說:“沒想到解決‘停車難’問題的同時,還改變了我們的社區文化。”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1年09月06日 07 版)